Thursday, October 8, 2009

《诗篇》与《诗经》的对话

回应李氏的文章,作者尝试以基督教的《诗篇》与儒家的《诗经》作为新的进路,来探讨人性的课题,特别是那些面对社会不义和压逼时的无助、哀伤与悲痛的表达,并以开放的态度进行对话及互动。一路以来,儒家的思想都是「不怨天,不尤人」,但在《诗经》中却发现约有十分之一的诗歌充满了哀歌的成份。

对於中国的《诗经》其中只强调上帝的公义,以致诗人无法真实的在上帝面前表露真感情,反而将负面的情绪投射在地上的掌权者。相对下,圣经中的《诗篇》的上帝被诗人描述为既公义又怜悯的上帝。

身为炎黄子孙,笔者或多或少承续了中国华人的思想,对於神的观念也会受到影响,认为我们所信奉的上帝是高高在上无法亲近的上帝。然而圣经《诗篇》却告诉我们上帝并非高不可攀的上帝,诗人可以自由地向这位有公义有怜悯的上帝抒发内心的不满;甚至责问祂,这样的举动在中国可被视为大逆不道的行为了。

笔者认为两者呈现不同的表达方式,其关键在于《诗经》中的诗人无法亲身经历上帝的同在,而《诗篇》中的上帝却真真实实的出现在希伯来人的历史当中,让人可体验祂的同在。
因此,笔者身为华人基督徒认为我们应该摒弃中国诗人对上帝一厢情愿表面的认识,而回到圣经文本《诗篇》里所描述的上帝,并且学习诗人更真实的与上帝互动。

唤醒平信徒

近日来,笔者正不断的思考,“为何教会里那么多信徒,但服事却那么贫乏呢?难道上帝没呼召他们吗?又或是他们听见却没行动?经过多日的探讨与交谈后,发现以下几种现象:(一)平信徒过于依赖圣职人员 — 误以为事奉是专业传道人的责任,自己并没有任何责任,导致在事工的参与不够积极,甚至对事奉不闻不问;(二)平信徒的权利和义务被剥削 — 当意见上与牧者有不同的见解时,一方面得不到信任、支持和认可,一方面却换来牧者的辖制,以至没有足够的空间可发展;(三)平信徒的专业领域和教育水准不住提升 — 认为牧者的领导和管理方式欠佳,企图把世俗的企业方式带入教会,试想超越牧者的权力,使之彼此的关系呈现紧张的局势;(四)平信徒看不见服侍者的榜样 — 一旦牧者有言行不一、顾及自己过于会友的需要、或没有活出「服侍的仆人」之好榜样时,都让他们产生反感,以致无法跟从和顺服牧者所给予的教导。(五)平信徒的工作繁忙 —追求属世的成就,过于属灵的成长。可见,此现象严格的把圣职人员和平信徒划分为两类,甚至使教会无法「总动员」的一同事奉、一同成长和复兴。

那么如何才能「唤醒平信徒」和「教会总动员」一同事奉呢?就像玉汉钦(韩国国际门徒训练的院长)所提及的,「教会的兴旺盛衰的关键并不是只改建教堂的样式就能解决,或在牧师袍上叫上一条线就能改变,而是要训练他们成为耶稣的门徒。」因此,笔者认为教牧同工首先要做的是正确的恢复平信徒合乎圣经的位置,发掘和训练能够分担事工的平信徒,并给予他们有发挥的空间及权利,使他们能起当起的作用。若在他们歪曲之前给予适当的教导,他们就不会成为抵抗势力,相反的会成为巨大的同工势力。就像保罗没有了提多的同工就难以宣教一样,同样的在将来若我们没有平信徒工人我们就无法开展有能力的事工。所以,王玉钦指出要拯救灵魂之前,我们必须先关上门把一个人栽培成门徒;在购置好教堂设施之前,首先要有与发掘平信徒为事工的同工一同奔波的异象。

政教分离是个神话?

「政治」与「宗教」真的可以分离吗?这是最近老师与学生们所热爱的其中一个话题,也是笔者所要探讨和思考的。从整个历史的发展至今日的局势来看,政治与宗教似乎好像不曾分离过,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在纠缠不清。
就那本国来看,我国虽宣称是个多元种族、文化和宗教的社会,人民既有相当程度的信仰自由和民主权力,但近年内政府已不断的在某一个层面,如官方政策、金融制度上逐渐把它伊斯兰化。甚至某些政府机构在宗教课题上已采取私自行径,削去了政府所宣称的捍卫国内宗教自由的誓言,例如强制“阿拉”为伊斯兰教的专有名词、基督教圣经遭遇到海关官员的拦截、穆斯林受到宪法的保障和得到政府优先资助等,使非穆斯林的信徒感到被边缘化,受到不公平法律的约束和不平等的对待,造成种族之间的摩擦和关系每况愈下,各宗教之间因而产生许多的张力与误解。
由此可见,大马宗教与政治似乎很难清楚的划清界限,特别是防止和禁止宗教介入政治的领域,但不代表基督徒应当就此接受事实,或者与社会政治脱离,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相反的,笔者认为基督徒应当采取积极与创造性的批判思维,参与和建造一个和谐的社会与政治,以致能发挥出上帝所教导的社会功能,活出「耶稣的榜样」及「基督的精神」。所以,笔者相信即使政教分离还未能完全落实在大马社会上,然而,我们还可以在社会与政治不同的领域中,为主作光作盐。

Wednesday, October 7, 2009

教牧的身份与功能

谈到今日教会牧者与传道人的身份及功能时,肯定有许多人会认为他/她必须是一位好的行政管理者、教育者、训练者、辅导者、有音乐细胞者等,不但要上得了讲台、且要下得了职场,栽培和服事信徒。一旦发现某一方面缺少了,会友们总会埋怨、投诉及不满。无论他如何真诚、尽力,身旁总是有人随时准备找出他的错失而加以批评。

这也是最近笔者在实习中所要探讨及学习的课题。笔者发现即使现在身为神学生还没正式成为牧者或传道人,一旦踏入教会,总是有人爱把一些身份往你身上套,认为既然有了神学的装备,就期望你在老少幼样样都行。笔者在想,难道只有专业知识和技巧的人才能成为牧师与传道人?牧师与传道人真的是全能的吗?

正如梁家麟所提及今日的传道工作逐渐的专业化,平信徒的专业领域和教育水准也不住提升,以致信徒们期望牧师和传道人能以专业人才的姿态存在。基于这个观点,笔者并不否认社会正不断的发达,会友也不断的在进步,我们身为传道人除了在神学的知识上需要装备,也要充实自己在世俗知识和技巧方面的缺乏,以致不会与社会和会友脱轨。但笔者认为对自己的身份、呼召和品格的认可更为重要,并不是说增加自己的世俗知识或掌握技巧不重要,而是要认清上帝所托付给牧者的身份和呼召是牧养、教导、训练和建立群体的生命,而不是成为「万能者」或「专业人士」。

因此,笔者认为牧者的责任是要分配工作,让各个专业领域的信徒得以在教会发挥,使他们在这个团队的大家庭里可以各尽其责,完成耶稣基督的使命。

神学+电影=丰富人生


何谓一部“好”的电影?一直以来笔者觉得只要它够刺激、够紧张、够感动、剧情够丰富、拍摄技术佳、背景音乐棒、有意识就不错了。但经过阅读梅智理的文章后,笔者得到新的启发,发现原来一部“好”的电影不光只是这些外在所能观察到的,而是透过我们如何将整个剧情带入今日的处境,以批判性的思维来评估、判断、反思及与它产生对话。

正如作者所言:“虽然大部分的电影不会产生戏剧性的好结果,但它总是有可能引发深度的反省与行动的”。对於此观点,笔者相信即使影片所讲述的与我们的处境、文化、背景有所不同,它也能把我们投进一个不同的场景或自己无从认识的世界里,扩展我们的心灵,让视野更为丰富,而不至于那么狭窄。

市面上有许多形形色色的电影,当中包含了色情、宣传、琐碎和煽情等的成分,有时真的让人无法有深度的反省与行动;但有的却不然,就像笔者所观看的肥皂剧《Desperate Housewife》,它虽含有一点色情、煽情、斗争、宣传婚外情及负面的成分,却反映了人生真实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的一面。虽然作者认为这些肥皂剧会诱使人自我放纵、自怜和停滞不前;然而,笔者认为它体现出活生生的实例,让我们看见其实生活当中也有许多家庭主妇,甚至身为基督徒的师母都会因着丈夫无法体量和满足她们身、心理的需要,而向外寻求一时的快乐、满足,以致造成家庭和夫妻间的关系破裂。这种活生生的提醒,正好让我们作出反省与行动。

因此,笔者认为不单在神学学术研究上可以使我们有所反思,且能透过生活的每个层面,如同电影的娱乐中都能作出神学的反思与行动。

Sunday, September 13, 2009

圣经文本的公共性



阅读了谢品然的专文“《创世记》中的公共性与《妥拉》中的立国精神”后,笔者开始对“公共神学”有初步的了解。笔者认同弗勒斯德所指出的「福音则是公共可共享的真理」,从圣经文本中可让我们看见神的基本意念与关怀都是普世性与公共性的;它使我们可参与公共讨论、对现今所发生的事给予正当的见解及关怀人民与社会的问题。
特别在这个动荡的社会中,公共神学的建构是必要的,因为《圣经》-福音不只局限在教堂里的人,却是「公共性」的,也是向著所有人讲解的。换言之,救恩的祝福不再是把人拉进教会,而是要走出教会的堵墙,进入社群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多元而复杂的公私交际之关系,并延伸至公共生活的领域,如政治、经济及社会上所关注和相关性的每个公私议题中,活出基督教属灵信仰的生活,且辨别这时代的讯息和从福音的亮光理解正发生的一切。
因此,圣经所教导的信仰内容与我们现今的公共生活经验是有莫大关系及适切性的。

Friday, July 24, 2009

值得观赏


最近刚看了此部戏,发觉原来生命中许多的事物与经历都能帮助我们成长,只要我们愿意踏出那一步。。。生命就有所不同了!